南开教授田利辉:利率市场化不降息不行

发布者:高飞发布时间:2015-01-05浏览次数:463

人民银行终于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于我国已经在2004年10月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所以这次利率管制的放开是贷款利率的下限。以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0.7倍,现在金融机构可以更低的利率来发放贷款。

 

  降低贷款利率是降低资金的价格。我国企业目前有的问题之一是债务融资成本过高,而股权融资在漫漫熊市之中又难以实施。所以,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理论上是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融资成本的。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对发展实体经济应该是重大利好。其重大利好表现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但是,我国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受“钱荒”的考验。近些年来,我国大量印钞。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高达GDP的近两倍,远高于大多数国家,包括大力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美国。然而,我国却“差了钱”。在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基准存贷利率的前提下,我国的货币沉淀在了中央银行手中(高企的存款准备金和巨额的外汇储备)、超级富翁和贵族企业手中、房地产楼盘和政绩工程之中,从而难以流向研究开发、居民消费等方面。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企业基本的融资渠道不外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而这些渠道的资金价格。我国企业股权融资主要来源于创业者的自有资金、私募股权投资和公开发行上市及其增发。然而,由于国民信心不足,我国股市通过股权分置政策举措形成的2007年大牛市后,长期萎靡不振。今年6月20号的上海同业拆借利率飙升更让分析基本面投资的专业投资者不知所措,加速离场。股市低迷也引致IPO暂停,公开上市融资的渠道暂时关闭。由于柜台外交易市场的不健全和低估值,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目前主要退出机制是公开上市。据清科集团数据,2013年上半年私募股权投资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投资家数下降45.2%,投资总额下降20.9%。我国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堪忧。金融学理论上,降低无风险利率能够直接降低贴现率,从而提升企业价值,推动股市估值上行。降息将有利于我国的股市和私募市场。

 

  由于我国公司债市场尚且不大,多数企业的债权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高企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债权融资成本的上升。在我国企业当前“内忧外困”的局面下,在我国试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下,降低贷款利率实属必要。此轮市场利率化举措,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是有助于商业银行自主给优质或者关系客户降息的。但是,实质上,在当前情势下效果有限。在这次改革之前,我国银行的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宽至七折。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为6.15%,商业银行可以以4.305%贷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大客户的贷款下浮30%很少,包括大型的央企。有的银行甚至声称其贷款没有一笔利率是下浮的。也就是说,在目前情况下,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的权限并无过大实际意义。对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中小企业是“画饼充饥”而已。

 

  所以,解决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在于调整我国的基准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减少银行存贷基准利率的“剪刀差”,切实采取措施减少我国银行业的“政策性租金”,让银行业服务于制造业。

新闻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