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辉: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谁解

发布者:高飞发布时间:2015-01-05浏览次数:276

田利辉:地方负债高企尚不是危机,但道德风险犹存;市政债券应该开闸

【背景】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地方债务激增已成隐患。近期,中央政府对地方举债骤增多次警告,开始收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债管控。这表明地方债务风险失控的隐患已引起决策层的警惕。

  3月8日,上海银监局发布新闻稿,要求在沪银行按照“解包还原,重新立据;风险分类,保全有力;加强协作,整体评估”的原则,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2009年底贷款逐笔打开梳理,对每笔贷款逐个重新评审和风险排查,并据贷款的实际风险采取相应风险保全措施。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刺激计划助长了地方债务骤增。过去一年,各级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其中相当大部分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借贷负债,即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投资公司,以政府资产作抵押,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银行借贷建设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机构负债超过5万亿元;而九三学社一份提案初步统计,全国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这些机构的负债规模从2008年初的1万亿元增至近期的5万亿元,其中约80%是银行贷款。如此巨大的地方债务,目前并未计入全国政府债务总额。这是否会导致地方财政危机,进而“绑架”中央财政和银行,危及宏观经济的稳定?更有甚者,是否会进一步触发新一轮、波及范围更广的金融危机?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目前中国地方债高企尚难称危机,但要关注其长期风险。为逐步避免地方债务问题恶化,政策指向应与解决“土地财政”问题联动。放开“市政债券”是近期可选的政策方式。

  近期,中国地方政府负债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有中央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地方政府在目前的债务总量下几乎不存在破产的可能性。中央政府的财力目前依然雄厚。如果某个地方政府入不敷出,中央政府“不能、也不会坐视不管”,因为这“不仅仅是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和政治稳定问题”。

  田利辉认为,地方债高企“是一个问题,但是不应该夸大其严重性”。同时,应看到,地方债务激增,虽无近忧,但有远患。对地方债激增的问题,绝对不能听之任之。如果长此以往,地方债不断增长最终会让中央政府有心无力,从而形成严重问题。

  田利辉指出,更大的危险在于地方债务危机背后的“道德风险”。地方政府抱着“北京不能让我破产”的心态,以超过财政收入两三倍的规模大量举债,形成“道德风险”。在一些地方官员心中,“钱我来花,债让继任者去还”, “市政建设的政绩是我任期内的,哪怕身后债务如同洪水滔滔”的想法普遍存在。

  地方债务风险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跟饱受诟病的“土地财政”关系密切。目前,卖地所得在中国不少地方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甚大。高企的房价和昂贵的土地可以让地方政府“不差钱”,还债不在话下,举借新债自然轻而易举。同时,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钱来得容易,官员就没有动力提高投资效益、降低风险,地方债难免出现“呆坏账”。

  田利辉认为,“土地财政”问题必须解决,但不能操之过急。在目前情况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稳住房价,地方政府仍可卖地,但同时,必须迫使它们谨慎投资,让银行借贷支持的投资项目开始盈利,逐渐降低负债比例,改善地方财政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地方发债面临的体制瓶颈、风险控制和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尽快解决。

  田利辉承认,发行地方债券,在透明度、监督、专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条件目前尚不具备,但是他认为,经过一两年认真的清理和筹备,完全可有足够的改善。所以,他建议,本届人大需要通过立法手段允许发行真正的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municipal bonds), 因为这是让地方债问题和土地财政问题进入改革轨道的良性方法之一。

本文来源于BBC和财新网田利辉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 刘志洁根据BBC专访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