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索罗斯:欧洲不应由德国央行做主

发布者:高飞发布时间:2015-01-05浏览次数:202

欧元区危机近来不但毫无缓解,反而变得更加糟糕。欧洲央行(ECB)通过长期再融资操作缓解了一场初现的信贷紧缩,由此导致的金融市场反弹掩盖了深层的恶化,但这种情况不会再持续多久了。

 

根本问题仍未解决;实际上,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危机进入了一个可能不那么动荡、却更为致命的阶段。

 

在危机爆发之初,欧元区解体让人觉得是不可想象的:以共同货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如此相互交融,如果发生解体,将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崩盘。但随着危机逐步演进,欧元区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国家层面。

 

长期再融资操作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能够利用本国债券开展高利润、低风险的套利交易。在希腊债券的持有人中,欧洲央行享有优先地位,这将打击其他投资者持有主权债券的意愿。如果这种情形再持续几年,欧元区在不崩盘的情况下解体将成为可能,但这将导致债权国央行持有大量难以强制债务国央行履行的债权。

 

德国央行(Bundesbank)认识到了这种危险。现在它正发起行动,反对无限制扩大货币供应,并开始采取措施,以求降低自身在欧元区解体的情况下将会遭受的损失。这创造了一个会自我应验的预言:一旦德国央行开始防范欧元解体,所有其他国家都将效法。市场已经开始对这种情况作出反应。

 

德国央行还在国内收紧信贷。如果德国不是欧元区成员国,这种政策倒没错。但欧元区里那些负债累累的成员国迫切需要更强劲的德国需求来避免陷入衰退。没有这样的需求,去年12月敲定的欧元区财政协议就不可能奏效。负债累累的国家要么无法实施必要的举措,要么即便能够实施这些举措,也会因为需求大量减少而完不成目标。无论哪一种情况,这些国家的负债比例都会上升,与德国的竞争力差距也将扩大。

 

无论欧元能否存活,欧洲都面临经济长期停滞或恶化的风险。其它国家有过类似的经历。拉丁美洲国家在1982年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25年停滞不前。这些国家都挺过来了。但欧盟不是一个国家,它不太可能捱过这种艰难时期。债务通缩陷阱很可能摧毁一个仍不健全的政治联盟。

 

要避开这种陷阱,唯有承认当前政策具有反效果,并改变方针。我不可能提出一套既定方案,只能在此提供一些原则性建议。首先,欧元区的治理规则已经失败,需要进行彻底修改。为当前无效的规则辩解只会让问题恶化。其次,当前形势极为异常,有必要采取特殊措施使之恢复正常。最后,新规则必须考虑到金融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

 

在现实中,我们必须从财政协议入手,但有必要纠正一些明显的缺陷。财政协议不仅应计算金融债务,也应计算商业债务;在预算中应该将会产生回报的投资与经常支出分开。为了防止发生欺诈,应由一家欧洲机构来审核合格的投资。随后可经过扩容的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为投资共同提供融资。

 

最重要的是,必须采取一些新的非常举措来让形势恢复正常。欧盟财政公约规定,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超过60%的成员国,每年必须将超出部分的债务减少二十分之一。我提议各成员国通过共同承担该义务来奖励良好行为。它们已经将本国的铸币权交给了欧洲央行——根据花旗集团(Citigroup)的威廉姆•比特(Willem Buiter)和高盛(Goldman Sachs)的休•皮尔(Huw Pill)各自的测算,这些铸币权价值在2万亿-3万亿欧元之间。一家拥有这些权力的特殊目的机构(SPV),可以利用欧洲央行为购买债券提供资金,同时不会违反《里斯本条约》(Lisbon treaty)的第123条款。

 

如果某个国家违反财政协议,就必须为SPV持有的全部或部分债务支付利息。这样,严格的财政纪律就得以推行。

 

通过奖励良好行为,财政协议就不会引发债务通缩陷阱。前景将大为好转。此外,为了缩小竞争力差距,所有成员国还应该能够以相同利率为现有债务再融资。但这需要更高程度的财政一体化,这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

 

德国央行永远不会接受这些提议,但欧洲当局应该认真考虑这些提议。欧洲的未来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德国央行所能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主席

来源: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