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2013是经济温和复苏之年

发布者:高飞发布时间:2015-01-05浏览次数:267

国盛证券12月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2013年策略会。著名经济学家、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发表了《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演讲。邱晓华认为,2013年是经济温和复苏之年。总体的态势,增速略有提升,波副略有缩小。投资、消费双驱动,会呈现这样一个总体的运行态势。投资加速的趋势会进一步显现。邱晓华指出,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结束这种短周期下行的运行态势,转为回稳和回升的新的发展态势,估计四季度中国经济有可能增长7.8%左右,最低也不会低到7.6%,结束了持续下行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以下是演讲实录:
  邱晓华:谢谢会议主办方,也谢谢裘总非常精彩的演讲。对于我来说,在这个位置跟大家汇报一下我近期对中国经济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是一家之言,作为一个经济工作者,我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我想今天的中国,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一方面它是一个充满着发展机会,很有前途的一个时代。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充满着挑战与困难,在崛起中会遇到很多麻烦的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经济怎么走?中国经济前景如何?我想确实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那么谈中国经济,我想第一个会想到的是中国奇迹。确实,在过去30天时间里面,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收入越过5000美元,告别了低收入发展阶段,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人均总量由全球排位10位之外进入到全球第二,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的经济大国。
  这些变化,它的背后各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我想这些变化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三个跨越:一个是中国由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中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超过了60%,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这一巨大变化,应当说还是令全世界非常关心的。第二,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中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60%,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那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第三,中国由一个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跨越。中国这三大跨越,应当说世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世界银行在评价这一巨大变化的时候,用这样一段话说:中国人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这个评价还是在本世纪初期的时候评的,就实现了其他国家要用几代人甚至是更长时间才能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奇迹。
  将近10%的经济快速增长,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日本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前期,大概维持跟中国一样的发展速度。韩国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接近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那么我们就要问,成绩由何而来?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位老人,就是邓小平。以他为代表的领袖群体,把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之路,这是中国奇迹得以创造的重要原因,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成长,我想这一点大家可以形成一致的共识。但是我想强调另外三点,首先是数以千万计的国有企业的职工群体。这一部分群体,他们为突破旧体制,为建设新体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由单位人走向了社会人,由一个尽管收入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相对安稳的一个社会保障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和工作的群体,走向了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市场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地增大的一个新的环境。可以想像,现实中的中国,大家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钉子户,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象。我们时光倒回去十几年、二十年的时候,如果这数以千万计的国有企业职工也是这样一种觉悟,也是对自己利益这样的一种认可,那么中国的改革是不可能往前推进的。而恰恰几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义无反顾的听从党的号召,服从国家利益,因此,我觉得我们应当记住他们,他们给经济体制改革腾挪出了空间,给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力量。
  第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也就是新一代的产业工人。今天中国城市经济的繁荣,今天中国制造引领世界,背后是与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劳动、奉献密不可分的。他们顶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领着相对低着收入水平,生活在不是很健全的社会保障环境中,也不能分享很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环境下,但是他们却支撑了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制造的发展。没有农民工,不会有中国过去30年的繁荣发展,他们是我们应当记住的又一个群体。
  第三,数以万计的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同样正是由于企业家的成长,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创业创新的发展。如果说中国有什么资源最稀缺,在我看来,企业家资源最稀缺。今天中国之所以还发展的不够,不是因为我们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资源的这种物质资源的短缺,而是因为我们企业家资源的短缺。只有更多的企业家群体脱颖而出,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一个未来。
  我讲这些,我只是想讨论中国经济的时候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记住这些历史出发点,那么我们对今后的一些经济问题的讨论,我们就会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我想强调的是对这些群体,政府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都不为给,对他们更好更优的保护都不为过,也就是说今后政府应当给他们有更好的回报。
  回到现实,中国经济这一步快速成长的经济体,这一驾快速列车,进入新世纪10年之后怎么突然间慢下来了?大家看统计数据,80年代我们经济10%增长,90年代经济10%增长,新世纪前10年也是10%的增长速度,怎么到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怎么突然间放慢了前进的步伐?这种增长放缓,7%、8%左右的这样一个中速增长,经济为何而减速?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分析。第一,从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怎么来看?大家知道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从动力角度来说,第一,来自于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和低生产交易和社会管理的成本。这种低成本驱动是过去30年中国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而近几年,我们明显的感到的变化,劳动成本在上升,资源成本在上升,环境成本在上升,社会交易和管理成本也在上升。可以说中国告别了低成本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成本不断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那么低成本所支撑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随着成本提升,效益在降低,竞争力在降低,这就是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动力的第二方面,改革。改革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又一个重要点。30年的改革,我们更多的是围绕着扩权让利,也就是把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上的经济发展权和经济发展的收益有一部分给了地方政府,给了企业,给了劳动者。因而激发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带来了经济的活跃和效益。这是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中国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但是近几年,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这个时候水深、浪急、风大,船在河中央出现了摇摆和徘徊,前进的步伐慢下来了,因而产生了旧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不成熟相互交织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
  这个问题表现在哪儿?我想讲的一个观点,在近几年,随着改革,特别是深层次的一些重大改革徘徊不前,出现了两个强势和两个挤出。一个是强势政策调控回归。这些年政府对微观经济层面的干预明显的增强。这样就对市场机制产生了一个挤出效应,使得许多应当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许多应当由市场机制来修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无法实现。政府替代了市场的这种倾向,在这几年似乎更加突出。
  第二,强势的国有经济的回归。这几年国有经济确实发展的比较快,我们需要国有经济的发展,这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量的社会资源向国有经济集中。它又产生第二个挤出效应,挤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活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没有相应的大步推进,是经济动力减弱的又一个原因所在。
  第三,从开放角度来说,应当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得益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有一个全球化的红利和和平的红利,中国分享。
  具体来说,2013年是经济温和复苏之年。总体的态势,增速略有提升,波副略有缩小。投资、消费双驱动,会呈现这样一个总体的运行态势。从三大趋势来看,投资加速的趋势会进一步显现。今年投资增长是21%左右,明年投资很可能增长速度不会低于23%。今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是51%,明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能够再提高两到三个百分点。 消费平稳发展态势,今年如果是14%左右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明年比这个略高一点,但是实际增幅大致维持,就是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幅大致维持2012年的增长态势。因此,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可能略有降低,今年消费贡献,如果是55%,那么明年消费贡献可能会回到52%或者是53%。大家看投资和消费,很可能在2013年平起平坐,对经济的贡献度大致趋于相同,都在53%左右。

来源:搜狐证券(http://stock.sohu.com/20121208/n359870345.shtml